讀書會工作坊

這幾年常常做工作坊與大量閱讀,開始對於工作坊有些心得,最近開始試著把過去看過的書籍做成迷你坊,大約1~1.5小時。

時間分配,

25%,講解。

      拆解書本架構和文意講解,剛好自己過去工程師的邏輯派上用場,大多用上分類、歸納、演繹。

75%,互動。

      從敏捷和團隊中嘗試了很多互動活動,再加上偶爾去外面讓自己保持新鮮,看看其他老師怎做工作坊,用了哪些技巧和工具,應用在工作坊的互動裡。

工作坊開始有了明確的定義:把每本書拆解成,能夠讓大家分組實際應用、交流、互動。

有了課程後,當然就要找機會或者自己創造機會來實踐。剛好從敏捷《從1到100用心求變》一書中得到靈感,其中一個策略【自帶午餐】找到破口。開始利用中午時間,邀請大家透過書本創造交集,進行交流與互動。

有趣的是,在這樣時間與空間的工作坊,參與的成員大致可以分為三種

一、交流。中午空閒想多多認識其他同事,通常越陌生的人,有時會帶來新的觀點、火花,從別人那獲得自己的盲點。

二、學習。平常就喜歡閱讀,現在有了額外的機會多看一本書,算是不錯的投資。

三、解決。期望這本書能夠解決自己目前的某些困惱,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上遇到的。

儘管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,但參與的意願都是主動與自願的,都有著開放的心。只要大家能抱持著開放的心參與,基本上對於說書的人就不會太有壓力。

壓力在於講書的人自我要求,要怎麼同時間讓這三種人獲得一定的滿足呢?

剛好又從「學思達」中找到可以嘗試的方法。

學思達教學上課基本流程五步驟:自學→思考→討論→表達(以上皆是「學生」為主體)→統整(老師為主體)

因為只有中午速食時間,所以做了順序上的調整,但核心原則與學思達一樣。就是,

統整→思考→討論→詮釋(表達)

流程如下:

由說書人先統整、解構文意→提取書中幾個能夠讓人反思的觀點當做問句或演繹→分組討論、運用操作,連結過去自身經驗→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觀點與模式。

最後,我把目前講過的書分成三大類,因為要能夠讓大家"操作",所以選書也很重要。當然,有可能經驗越多,每本書都能夠操作,像樊登《讀懂一本書》說的,每一本書都自帶使命。既然都是作者用心創作有使命的書,花點思心應該還是找的出操作點的。我相信,教室的教課書都能用學思達翻轉,外面的書應該也都可以囉!

"操作"有可能是  體驗、互動、自我探索、互相教練、牌卡、生命設計、職涯設計、創作、遊戲化、心理、目標伙伴、U型理論、薩提爾、引導、敏捷、即興....,盡可能的遊戲化過程,讓說書變成玩書~

未來會持續透過不同的書籍獲取新知,吸收作者的觀點、故事,消化理解文意,試著結合自己身故事與經驗,讓書本與現實生活能夠結合在一起,最後透過不同互動夥伴的詮釋,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觀點與模式。

【結論】
這是最源頭的文化,潛移默化的養成、改變與成長。不管是團隊、心態還是習慣,都可以刻意的安排,透過書本來在平常就做好溝通的基本功。

黑先生的FB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