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20的文章

《接受不完美的勇氣》

圖片
先說說"觀點"這件事,觀點來自於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累積,久而久之固定下來的慣性思維。大腦的反應時間最有效率也不會累,這樣子利於用來快速應對發生的事件,尤其是緊急事件,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存率。 想像一下,如果一杯水放在桌上,你第一眼和第一個想法是什麼,通常就是你習慣看事情的方式。也因為固定或者太習慣到無意識,所以也通常不容易改變。 如果想改變觀點的話,可以怎麼改呢? 心理、勵志類的書籍中,都會有很多激勵人心的語句,讓你讀起來特別有共鳴,心中會有很多莫名的舒壓療癒的感覺。尤其是搭配許多生動故事情境,這些情境都很生活化,甚至是常常發生在你我身邊,這就讓這本書感覺起來就是為自己寫的,開始與書本產生了共鳴和連結。 不過有點可惜的是,因為太療癒了,大腦就輕鬆了起來忘記思考,然後讀完書就就沒了,過個幾天就忘的差不多,遇到同樣的事情還是用一樣的觀點來面對,進入了解不開的循環。如何讓這類的書籍生活化的運用呢? 通常別人的說的話如果要能進入你的心,首先,他要先讓你感覺到你們是一夥的,站在你的角度同理你的心,說出你想說的話後,才給你實際的建議或行動。也就是說,先同理了你,再來談談你腦中複雜的思緒/事情。這樣也容易接收新觀點,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,提高了改變的意願,進而做出行動。 最後再來說說怎運用金句來改變自己的觀點。先來看看這本書的標題,書名本身就定的很有哲理,讀完後,我試著把他重新拆解書名。與書的內容做個呼應,這樣閱讀書的內容也會比較有主軸可以對應。 如果拿裡面某個金句來呼應的話就是, 也就是說,你自己經驗產生的觀點,很容易限制你對事件的看法和行動,如果太局限的話,通常也得不到太好的決策和結果。 這時後就可以借助閱讀的力量,讓金句融成自身的經驗和觀點,提高做決策的品質。 這本書要怎麼運用呢? 書中提的故事走向似乎都是自己有個困境走不出來,那我們自我回想一下,過去的自己在面對困境時,當時是怎麼克服過來的。列出過去自己的困境點, 翻翻書中的金句,對應到每個困境點上,如果當時有人跟你說這句話,你會不會有什麼新的發現,有沒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行動。讓書本的知識連結到自身的經驗,透過自我對話或互相交流內化,過程中會慢慢轉換成自己的新觀點。 以上為本書的操作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囉~ 黑先生的FB

《從1到100用心求變》

圖片
本書提供了63個模式,讓你能在擁抱改變路上不再孤立無援,用前人累積的經驗演化成"模式",提供你在遇到阻礙時,可以對應嘗試處理。每個模式都簡單易懂,搭配著故事情境閱讀,很容易可以想像與運用。 不過,畢竟是組織變革或工作上的情境,難免讓一般人在閱讀時,比較不容易轉換成生活上的應用。所以,取其模式讓大家連結到自身過往的經驗。用個問句當做開頭: 人 生 難 題 路 上,你 都 怎 麼 做 計 劃 / 選擇 ? 反思一下,自己是不是都拿自身經驗產生的一些法則或應對,來面對與處理事情。 這樣其實很危險,因為會被局限,也容易產生盲點,做出主觀的行動,而非客觀了解問題後的行動。既然我們大多是靠自身經驗,閱讀也是種經驗,只要能擴充自己知識的視野,相對的自身經驗法則也會擴大,同時也變得更可靠、更多選擇來處理面對。 每本書裡其實都有個中心思想/主軸,主軸會有很多模式(故事)來支撐與繪出書本的輪廓,然後靠讀者自身經驗補上的想像來完成一本書的內容。同一本書,不同人讀起來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想法,也會看見不一樣的觀點,強調的重點在每個人心中都不太一樣。這都來自於讀者的背景、當時的情緒或正遭遇到的事件,讓同一本書有不同的樣貌。 讀書會就是藉由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和觀點,透過互相的分享,試著找出書本想要表達的主軸。但其實更多時候是在藉由書和自己的故事/經驗,結合起來分享交流給其他人,擴大自己的經驗法則。 回到本書,書本直接整理、提供了明確的模式,讓我們可以直接使用,較不用費太大的心思找尋。那模式是什麼? 模式是許多相似的問題歸納整理出一套有規則可循的方法,可以套用在類似的問題情境上,產生類似的預期結果。簡單的問題容易用一個模式處理,那如果是複製的問題呢? 沒錯,就用很多模式來處理,看看書本的範例, 最後,要怎讓本書可以結合生活來運用呢? 只要把63個模式做成牌卡,當面對到事情時,一張張看看這些模式能不能幫你解決,會不會產生其它靈感,讓你能有所依據的面對、處理。如果有需要,也可以邀請非當事人,說明你的問題,通常對方會較客觀的給出較符合的模式牌卡。 試試以下問題,選擇你目前正在經歷的困難,翻翻模式,行動嘗試,與其卡住,不如試試~ 黑先生的FB

讀書會工作坊

圖片
這幾年常常做工作坊與大量閱讀,開始對於工作坊有些心得,最近開始試著把過去看過的書籍做成迷你坊,大約1~1.5小時。 時間分配, 25%,講解。       拆解書本架構和文意講解,剛好自己過去工程師的邏輯派上用場,大多用上分類、歸納、演繹。 75%,互動。       從敏捷和團隊中嘗試了很多互動活動,再加上偶爾去外面讓自己保持新鮮,看看其他老師怎做工作坊,用了哪些技巧和工具,應用在工作坊的互動裡。 工作坊開始有了明確的定義: 把每本書拆解成,能夠讓大家分組實際應用、交流、互動。 有了課程後,當然就要找機會或者自己創造機會來實踐。剛好從敏捷《從1到100用心求變》一書中得到靈感,其中一個策略【自帶午餐】找到破口。開始利用中午時間,邀請大家透過書本創造交集,進行交流與互動。 有趣的是,在這樣時間與空間的工作坊,參與的成員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、交流。中午空閒想多多認識其他同事,通常越陌生的人,有時會帶來新的觀點、火花,從別人那獲得自己的盲點。 二、學習。平常就喜歡閱讀,現在有了額外的機會多看一本書,算是不錯的投資。 三、解決。期望這本書能夠解決自己目前的某些困惱,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上遇到的。 儘管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,但參與的意願都是主動與自願的,都有著開放的心。只要大家能抱持著開放的心參與,基本上對於說書的人就不會太有壓力。 壓力在於講書的人自我要求,要怎麼同時間讓這三種人獲得一定的滿足呢? 剛好又從「 學思達 」中找到可以嘗試的方法。 學思達教學上課基本流程五步驟:自學→思考→討論→表達(以上皆是「學生」為主體)→統整(老師為主體) 因為只有中午速食時間,所以做了順序上的調整,但核心原則與學思達一樣。就是, 統整→思考→討論→詮釋(表達) 流程如下: 由說書人先統整、解構文意→提取書中幾個能夠讓人反思的觀點當做問句或演繹→分組討論、運用操作,連結過去自身經驗→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觀點與模式。 最後,我把目前講過的書分成三大類,因為要能夠讓大家"操作",所以選書也很重要。當然,有可能經驗越多,每本書都能夠操作,像樊登《讀懂一本書》說的,每一本書都自帶使命。既然都是作者用心創作有使命的書,花點思心應該還是找的出操作點的。我相信,教室的教課書都能用學思達翻轉,外面的書應該也都可以囉! "操作"有可能是  體驗、互動、自我探索、互相教練、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