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台灣超人》
前陣子跑去看了《台灣超人》電影,
但說實在的,我不是怎麼喜歡「超人」這兩個字
我對「超人」 認知,
有這兩個大因素造就了所謂的超人
一是必定先要經歷過超越平常人所能承受的挑戰、挫折和痛苦
二是大多做著別人不敢做、不要做、不得不面對做的事
我想,
應該很少人一開始的人生目標就是將自己設定為當超人吧!
那可代表著,在成為超人前,你要先不斷熬過種種的痛苦,
不斷超越自己的能耐,最後才成為別人眼中的「 超人」呢~
當然,超人也不是只有一種樣貌,每個人心中超人樣貌都不一樣
不管是勇敢挺身而出發聲、行俠仗義的行為、為目標奮鬥不懈的身影、不向命運低頭的態度...
打從心底敬仰敬佩的,那就是自己心中超人的模樣
在《台灣超人》電影裡看得到這些身影
像是,
.身殘也無法阻止他前進發明之路的劉大潭
.腦麻但心不麻堅定地說:「我不會走路,但我會跑!」的姚宥米
.小兒麻痺拄著拐杖也要進偏鄉為行動不便的病患服務的林易超醫生
.多數人避而遠之的唐寶寶也能被教成音樂精靈的林啟通老師
...
他們都不是一開始就想當超人,也不認為他們自己經歷的挑戰叫做痛苦
他們只是全然接受,甚至投入享受這段一直跌倒又爬起小步前進的過程
然後不知不覺地成為了別人眼中的「超人」
電影畫面不斷切換播放這些跌倒的困境,我也不斷地在內心對自己質疑提問:
"假如我面臨跟他們一樣的狀況、命運,
我自己是不是也能夠做出同樣勇敢的選擇、行動?"
每個問句每個懷疑和不確定,眼淚總是不爭氣地掉了幾滴
不過這不是同情的眼淚,而是可以感受到被支持被鼓舞
對方似乎用行動告訴你,我可以,你也可以!
其實阿 ,
這些超人的化身,就是我們內心的某種渴望
每一個被自己視為超人的對象,背後也都有一個期待
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夠活出自己想要的樣貌
「超人」 是別人給的稱號
超人們自己從來都不會覺得自己就是超人
因為他們正享受著只有自己能做的事,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!
寫在最後,
我還是不喜歡「超人」 這兩個字
總覺得有點小小否定暗示自己做不到
但我喜歡「超越自己的人」這六個字😁
電影有幾句話還蠻有共鳴的:
★罹患肌肉萎縮症即使只能用眼睛操控電腦也要做設計的 鍾端育說:
「我放棄的事太多了,所以,還能做的事情我就會繼續做下去。」
★ 花蓮拐杖牙醫 林易超 醫師: 「超人和傻瓜就是用不同的角度去看。」
★ 導演曲全立:「只有你能做、你會去做的事情,那就叫做天命!」
★ 把自己活得像光一樣
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