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5的文章

《脆弱的力量》

圖片
  在讀這本書之前,我還真以為「脆弱」就是「軟弱」的代名詞。 我以為它代表懦弱、不夠好、怕丟臉、情緒太多,還要時不時擔心別人怎麼看待自己。 但其實,「脆弱」的本質,是一種力量。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真正的狀態,不再逃避那份真實不完美的自己, 那一刻,就是我們強大的開始。 先意識到我們是怎麼逃避脆弱,才能好好擁抱脆弱: ❌ 打預防針 我們總習慣「預演最壞的劇本」,好像先想過一次,就能減少失望或難堪。 其實這種心理預防,只是把我們與真實情感隔離開來。 ❌ 完美主義 我們總是盯著別人怎麼看待自己:「夠不夠好?會不會被批評?要拿出100分的表現才行。」 在迎合與自我壓抑中,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。 ❌ 自我麻痺 「這不關我的事」、「我現在很忙」—— 我們用忙碌和疏離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和比較心態,但這樣子連帶也失去了喜悅、連結和同理心的能力。 ❌ 非你死、即我活 一旦把人際關係當成戰場,我們就會忘了怎麼溝通與理解。 ❌ 過度宣洩 不是所有分享都能帶來連結。有時,我們把痛苦毫無節制地傾倒出去,反而讓彼此之間產生距離、不信任,甚至疏離。 ❌ 強力放送 當我們對毫無連結的人過度展露自己的脆弱,那種情緒並不是微光,而是刺眼的強光。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,對方常常不是同理,而是退縮,甚至抗拒。 ❌ 強迫注目 為了引起關注而刻意揭露脆弱,常讓人感到虛假與不適,反而失去了真誠。 ❌ 迂迴逃避 說謊、拖延、合理化、指責、演戲…… 這些行為不過是為了逃避不安、避免衝突,以及面對那潛藏的羞愧與自卑。 ❌ 憤世嫉俗、冷言冷語 有時,當我們看到別人勇敢示弱,反而覺得被威脅。因為那份「真」成了一面鏡子,映出我們自己不敢面對的恐懼。 於是,我們以攻擊為防衛,把自己包裹得更緊,也讓連結更遙遠。 那些我們用來逃避脆弱的方式,不論是完美主義、自我麻痺、強作堅強,或是用冷漠與批評來武裝自己,其實都只是內心渴望自己的脆弱能被對方理解與接納而已。 🍀 脆弱,不代表失敗軟弱,而是我們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,承認我們會害怕、會受傷,但依然選擇敞開心對面。 擁抱它, 你將會開始重新看待自己,開始獲得真誠、勇氣的力量,一種明知道會受傷,仍然選擇不退縮放膽而全心投入全力以赴的力量。

專案管理|除了確保專案完成,我們還可以關注什麼?

圖片
專案中,大家熟悉的 KPI 大多屬於 「落後指標」——像是專案是否如期完成、預算是否控制在範圍內、交付後的產品品質與營收成效。 這些「事後才知道」的指標,雖然重要,但當看到數據時,通常已經無法回頭修正。 那麼,除了 「落後指標」之外,專案經理還可以從哪些「領先指標」下手來影響改善「落後指標」呢? 📉 落後指標:反映過去,無法改變 像是考試成績,交卷之後才知道結果。專案上像是 -專案是否如期完成 -預算是否超支 -產品品質或 bug 數量 -最終營收是否達標 這些指標說明了「發生了什麼」,但無法「防止它發生」。 📈 領先指標:預測未來,提前應對 像是天氣預報,讓你帶傘出門避免被淋濕。專案上像是, -每週任務完成率 -團隊請假、缺席或專注程度 -客戶早期的反饋 -團隊互動品質(例如凝聚歸屬感、對話頻率、了解對方的程度「周哈理窗」) 當接手一個新團隊時,我不會急著設定、推動那些團隊目前無感的落後指標,而是先盤點並分析目前團隊「領先指標」的狀況,哪些尚未建立或正在下滑?然後針對這些去做補強提升。 既上次回顧會議引導,讓彼此互相知道對過去執行的專案有哪些想法後,這次做的回顧會議設計: 🟢 前半段:用來擴大彼此的「周哈理窗」——認識彼此的過去、思維與習慣 🟡 後半段:採用 KPT(Keep, Problem, Try)法,前半段的"開心"會帶來後半段的"真心"討論 💡 如果你發現,不管多努力、多拼命,某些落後指標始終無法改善—— 不妨停下來回頭看看,是不是有哪個領先指標被忽略了? 改善它,說不定就是解法的開端。 

《巨人的筆記》

圖片
 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: 資訊爆炸,大腦打結,煩惱堆積如山,但你連從哪裡開始整理都不知道? 別擔心,其實這是因為你還沒掌握讓混亂變清晰的思考層次。 這次用《巨人的筆記》精華摘要,加上智慧層次結構 - DIKW 金字塔,帶你走一遍這座通往「智慧」的金字塔,讓記錄不只是紀錄,而是打開人生卡關點的金鑰。 ✨你的大腦煉金術-智慧層次結構 想像一下,你的大腦就像一座煉金工坊,每天都在處理各式各樣的東西。有些是閃閃發光的金礦(有用的資訊),有些則是惱人的灰塵(無意義的噪音)。而智慧層次結構,就是這座工坊的運作藍圖,告訴我們如何將這些原始材料,一層一層地轉化成無價的寶藏——智慧! .噪音: 就像背景的雜音、無關的干擾,對我們理解任何事情都沒有幫助。 例如:隔壁鄰居的電視聲、廣告傳單、社群媒體上無意義的八卦。 .資料 / 數據 / 訊號: 未經處理的原始素材。 例如:昨天下午三點的溫度是28°C、你今天收到了十封郵件、樹葉在風中搖擺。 .資訊: 當我們開始整理、賦予資料意義時,它就變成了資訊。 例如:「昨天的溫度比前一天高了2°C。」、「今天收到的信件中,有三封是工作相關。」、「我看到路邊的樹葉在風中不停搖擺。」 .知識: 當我們理解資訊之間的關聯、模式和規律時,資訊就轉化為知識。 例如:「根據過去氣象記錄,四月中旬的氣溫通常會開始上升。」、「工作相關的信件通常包含待辦事項和會議通知。」、「看見樹葉在風中不停搖擺,似乎在說著什麼。」 .洞見 (Insight): 洞見是更深層次的理解,是突然領悟到的本質和意義,往往能帶來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。 例如:「氣溫的上升可能預告著夏天的來臨,需要預防中暑措施。」、「分析工作信件的內容和時間,我可以更有效安排工作優先序。」、「當我看到樹葉在風中搖擺,感受到那種自由和不確定性,讓我聯想到人生也是如此,充滿變數但也充滿可能。」 .智慧 (Wisdom): 智慧是最高層次,它不僅包含知識和洞見,更融入了經驗、價值觀、判斷力和行動的能力。 例如:「根據對氣候變遷的理解和過往經驗,我決定採取更環保的生活方式。」、「基於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個人目標,我制定了一套理想的職涯規劃。」、「經歷過許多人生的起伏,我學會了擁抱變化,從不確定性中尋找機會,並珍惜每一個當下。」 ✨從《巨人的筆記》看「噪音」到「智慧」的進化! 現在,將《巨人的筆記》裡的內容融入這個層...